書名:愛腎好生活


作者:楊五常、張曉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定價:350元

 
 

 

 
 

【精采書摘】
為什麼台灣腎臟病病人增加特別快?哪16大族群小心成為尿毒症候選人?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任、前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楊五常從預防到治療教您全方位瞭解腎臟、擊退腎臟病!

第六章 為什麼我會得慢性腎臟病?
病友徐生明的生命故事與醫師專業分析
痛風與腎臟病

現任中華職棒興農牛球隊教練徐生明,人生與棒球幾乎畫上等號。

他在32歲即成為中華職棒史上最年輕的總教練、創下全台灣棒球賽最多勝場紀錄……,連回溯因為痛風而把自己腎臟三振出局的病史,也和球賽日期連在一起。

他清楚記得痛風第一次發作是1991年7月1日,因為那天是職棒紅白明星首場對抗賽。比賽結束他突然覺得踝關節很痛,不能走路,原以為是扭傷,就醫後診斷是痛風,醫師開了降尿酸和止痛藥物,並囑咐採低普林飲食。

但徐生明並沒有按時用藥控制尿酸,僅在發作時吞止痛藥,三餐照樣大啖排骨雞腿便當,使得痛風發作頻率從每一兩個月一次縮短為十幾天,他仍以止痛藥壓制病情,醫生曾警告他長期使用止痛藥對身體有害,徐生明聽者藐藐,沒放在心上。

2002年某天,徐生明跑步時突然膝蓋劇痛,他以為痛風發作,止痛藥連吃一個多月後,到醫院做核磁共振(MRI)才發現,這次膝關節疼痛元兇是肌肉撕裂傷而非痛風,應該多休養,不需吃藥裂傷也會逐漸癒合,但幾百顆止痛藥徐生明早已吞下肚,無聲無息地損傷了腎臟。

湊巧那幾年徐生明效力的職棒球團沒有安排健康檢查,但他常在訓練時覺得疲倦、腰痠。直至2004年初他所屬的中信鯨要求球員與教練健檢,徐生明才知道血液肌酸酐高達5.9mg/dl,X光片顯示兩個腎臟萎縮,腎臟科醫師說:「如果好好保養,腎功能還可以維持2?3年,但將來可能難逃洗腎命運。」

聽到自身健康投出壞球,徐生明心裡蒙了一層陰影,看到街上「洗腎中心」招牌,都會刻意轉移視線,不願面對這個事實。

2004年7月雅典奧運中華成棒代表隊由徐生明執掌兵符,出發前至醫院檢查,肌酸酐飆升至8.9 mg/dl,蕭醫師對他說了重話:「最好不要出國,休息治療一個月,將病情控制下來,不要為奧運賠上自己的性命。」

「但比賽近在眼前,不可能放棄,」徐生明原以為,只要生活作息正常,病情應該不至於惡化,但是從羅馬到雅典,現場狀況都不如他所預期。「比賽壓力大,加上每天6時起床趕早上比賽,沒有充分睡眠,食物也不習慣,徐生明的尿量驟減,明明感覺膀胱很脹,但每次如廁只解得出幾滴尿,小腿浮腫、頭暈想吐、最痛苦的是脖子以下皮膚又紅又癢,搔抓難受到失眠。

很不幸地號稱史上最強陣容的雅典奧運中華成棒代表隊只拿到第五名,2004年8月27日黯然返抵國門,徐生明戴上墨鏡用長袖運動服遮掩病容與浮腫身軀,面對上千位接機球迷、幾乎擠到臉上的媒體麥克風,好不容易脫離人潮,卸下行李沖個澡,旋即奔赴醫院急診室。

血液報告顯示肌酸酐濃度高達12mg/dl,主治醫師面色凝重說:「變化太快,非洗腎不可了。」安排徐生明轉院治療。因為長年痛風控制不佳,經常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加上血壓高等因素,棒球鐵漢變成末期腎病變患者。

醫師觀點


「痛風腎病變」應該是綜合慢性尿酸鹽腎病變、高血壓、及止痛藥腎病變等合併症之症候群。長期嚴重的痛風可使尿酸鹽沉積在腎臟引起腎病變及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或因反覆發作的關節痛而長期或反覆服用止痛藥,兩者又可惡化腎病變導致慢性腎衰竭

徐總教練是運動員,激烈或長時間的運動,身體會代謝產生大量尿酸;運動員又因大量消耗體力,需攝取高量的蛋白質及卡路里來補充;加以忙碌的訓練活動,忽略高血壓及高尿酸的控制;反覆痛風發作時就服用止痛藥或秋水仙素,以為『關節不痛就沒有問題』,沒有積極用藥物降尿酸;這些因素都是痛風病人得到慢性腎臟病而不自覺的典型例子,再度見證「腎臟病是無形殺手」。

口服藥物降尿酸應當成控制高血壓一樣,長期服用。沒有配合醫囑,自行斷續服用降尿酸藥物,往往是痛風反覆發作的常見原因。徐總教練在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二個月後,順利由弟弟的捐贈接受腎移植,目前腎功能正常,長期服用低劑量降尿酸藥物benzbromarone,四年來尿酸值均控制在4?6 mg/dL,不再有痛風發作。

 

     
 

書名:幸福工作法則 ─愛.趣味.有意義


作者:戴維‧史密斯


譯者:譚家瑜


出版社:天下雜誌


定價:300元

 
 

 

 
 

【精采書摘】
趁著景氣寒冬,看一套修練幸福的好書吧!讓你發現幸福工作與理財致富的祕訣,用一張餐巾紙轉換思考模式,並過個綠色減碳、卻又不減舒適的好生活。

找到幸福工作的祕訣
裁員減薪風暴中,許多人最企求的就是一份能養家餬口的工作。但是,有工作就有快樂嗎?你是否也曾早上起來掙扎半天,很不想去上班?

美國有機食品運動重量級人物戴維.史密斯在新書《幸福工作法則─愛.趣味.有意義》中指出,工業化的過程助長了科學唯物論,人類與工作的價值也變成了抽象的經濟商品,操縱在一群頭腦精明的有權階級手中,他們眼中只有策略、金錢、利潤,不在乎這些價值對我們的心靈、品格、社區和地球的影響。

人們渾然不知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大家都喪失了靈魂。要讓自己感到滿足而快樂,我們必須重新尋找工作中的意義。

你知道你的公司在做什麼嗎?
作者史密斯曾經是個擁有名牌跑車的電腦程式設計師,為了尋找工作的意義,他轉而投身社會運動,並創辦了好幾家綠色企業,包括著名的史密斯霍肯(Smith & Hawken)園藝用品公司。他在這本既像回憶錄、又像告白書的著作中,呼籲大家放棄抽象不實的工作,重拾有意義、有用處的工作,為自己和他人開創充實豐富的人生。

他以自己的故事為例。初入社會時,他曾在一家大型國防工業承包公司上班。由於他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因此能迅速有效地操作電腦、列印報告,有效追蹤不同的作業進度,但他並不知道為什麼要交那些報告,也不知道公司究竟在做哪些事情。基於安全的考量,公司內部門禁森嚴,所以他無法進入大部份的製造區,也不關心公司在製造什麼產品。

但這樣的企業,如果沒有人監督,會變成胃口奇大的巨嘴獸,會吞噬周圍的人,無人可以約束。而在那裡工作的人,也會覺得人生無趣,不知道為什麼要工作。

企業一味追求效率化與全球化,也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遙遠,失去直接的關連後,工作的意義也會蕩然無存。

「假如我是受雇於加州某公司的農人,公司即將把我生產的食物出售給俄亥俄州的消費者,那麼,我提供勞務的對象對我來說,就是個抽象的東西,我永遠看不到他們。既然如此,如果我用比較廉價省力的方法趕走田裡的害蟲,讓他們的食物沾上有毒物質,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史密斯說。

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是,覺得工作沒有意義的人比例很高。作者引述一項近期公布的美國零售業員工意見調查顯示,每天都不想上班的人佔四八%,不滿意個人薪水者佔五四%,認為顧客、雇主和家庭要求過高而使他們工作壓力過大的人佔四八%,立志在新年後立即跳槽的人則佔四七%。

勇敢去冒險


作者指出,我們清醒的時候,大部份時間都在工作,如果我們把所有寶貴的時間都拿去從事我們毫不重視、甚至會傷害社區和家人的工作,就無法完成有意義的工作。更糟的是,沒有善用我們的時間,接著就會封閉內心的感受,利用各種逃避方式麻痺自我,為自己築起一道愈來愈堅硬的軀殼,再戴上一副嘻皮笑臉的假面具,扼殺一切心靈活動──至少在五點下班以前必須暫停這些活動。

那麼,要如何才能找到有意義的工作?史密斯呼籲大家重新培養七個重要的傳統美德,其中「節制」的美德最能幫助我們展開有意義的工作。因為如果你所求不多,也不把增加財富和收入當作唯一的成就,你就比較能無拘無束地展開冒險,為工作賦予崇高的意義,也比較能挑選你願意投效的公司。

作者用他個人的親身經歷,證明這是可行的。他在辭去電腦程式設計師的工作之後,投身社會運動,全心輔助美國知名工會運動領袖凱薩.查維斯(Cesar Chavez),協助農場工人爭取應有的權利,改善生活。他和妻子住在可供食宿的農場,週薪只有五美元,這樣工作了四年,並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

在農場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他需要再找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他本來考慮非營利性質的工作,但他發現許多非營利機構也跟公家單位一樣組織散慢,缺少人情味,不符合他需要挑戰的個性。

在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鼓勵支持之下,他於七○年代和八○年代分別創立了「荊棘地合作市場」和「史密斯霍肯園藝用品公司」,他們都是荊棘地協會(Briarpatch Society)的成員。荊棘地協會是一個以舊金山為大本營的非正式商業協會,由一群有共同理想和價值觀的中小企業主所組成。

荊棘地網絡的一個重要價值觀是:用「減法」過生活。他們自願在生活習慣、居住條件、購買行為等方面力求簡樸。他們每週定期聚會,分享彼此的專長與資源,也一起跳舞嬉鬧。

在七○年代初,美國適逢經濟蕭條,經濟混亂、價值動搖、失業激增,大企業幾乎一蹶不振的時期,荊棘地的成員因為能同甘苦、共患難,因而他們的生活不受到外界干擾,能維持安定,也一直激盪出許多創業的點子。這個案例顯示,要勇於追尋有意義的工作,過簡樸生活,需要有社團同好的支持。

史密斯的祖父母是農人,他從小也經常在農場勞動,因此對農業有很深的感情,也認為有機家庭農業是最務本的行業,最接近傳統智慧所教導的價值觀: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只取合理的利潤,生生不息。所以他後來創立的許多企業,都跟有機農業有關,包括有機種子公司、有機食品公司、有機花坊、有機外帶食品連鎖餐廳等,還有協助小型有機農場取得認證的非營利網路組織。

本書不但記載作者本身的經歷,也介紹了一群「創意行動英雄」的故事。在當前這個類似七○年代的蕭條時期,這些故事可以讓我們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失業問題。對於失去的,不必惋惜,更好的機會,可能就在眼前

 

 

 

 

   

中華技術學院網頁製作 版權所有 © 2008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b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