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區藥師成為你的好鄰居

作者:林芝安

出處:康健 第123期 2009/02/01 出刊

 
     
 

在美國,藥師是民眾最受信賴的職業,牧師排第二。
在台灣,社區藥師想免費到府提供用藥諮詢還被民眾回嘴:
「我幹嘛聽你的,聽醫生的話就好了。」
國人問用藥寧願找醫師,藥師只好賣藥與附帶的產品,
社區藥局變成賣尿布、衛生紙的雜貨店。
「社區藥局就像是一個國家的健康櫥窗,」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連瑞猛說。
《康健》首度進行全國民眾與社區藥師大調查,揭開民眾買藥、用藥行為,以及社區藥師究竟提供哪些藥事服務的面紗;
並深入追蹤,找出解決之道,以確保民眾用藥安全,
讓每個人都能聰明準備精緻生活圈,健康活久久。

 

 張釜堯藥師曾發現,有位男士身體不舒服,陸續到3家診所掛不同的科別看病,他每天必須吃3種疾病的藥,結果嚴重便祕,他去藥局買軟便劑,吃了沒多久反而拉肚子,跑回藥局說要買止瀉藥,吃了之後不再腹瀉,可是沒多久,他又出現便祕,只好又回藥局再買瀉藥。來來回回好幾次之後,藥師覺得很奇怪,主動問他最近是不是有吃其他的藥,吃些什麼藥,他把好幾袋藥包攤在藥師面前,經過清查,原來,他一天總共吞了12顆胃藥。
類似的案例經常發生,「用藥過量、吃錯藥是民眾最常發生的問題,」南投縣藥師公會秘書、已執業超過20年的社區藥局藥師張釜堯頻頻搖頭。
根據健保局統計,民眾光是在同一家醫院看病,重複用藥的比率達2%,平均每張處方箋有4.1種藥,是美國的2倍,每年每人用藥量約為美國的6.6倍。
台灣民眾愛吃藥,又經常吃各種保健食品,再加上習慣跑不同醫院看不同的病,偏偏各醫院的資訊系統彼此不相連,A醫院的醫生看不到B醫院開了什麼藥,一旦重複用藥或產生藥物交互作用,恐將引發嚴重問題。
更令人憂心的是,長期服用藥物產生特異體質的人愈來愈多了。中華民國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研究發現,跟20年前相比,民眾特異體質的比率從5%攀升至40%,因為藥物毒性、在體內產生抗藥性而導致藥效減低,甚至引來負面療效(例如產生藥物不良反應)。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王惠珀形容,把中、西藥、成藥、各種保健食品吃下肚,就像把小孩丟入台北101大樓,根本不知道他會跑去哪裡、發生什麼事或惹出什麼禍。

醫院藥師低頭拚命包藥,沒空諮詢


究竟誰可為我們的用藥安全把關?
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忽略了在醫療分工內一群默默工作,對藥理專精的人,藥師。
雖然醫藥分業已經實施10年,法令規定只有藥師才能調劑藥品,各醫院聘用專業藥師,但因為民眾習慣往大醫院跑,醫院藥師調劑量大(如果你接近傍晚到醫學中心看病,拿藥櫃檯的號碼經常已三千多號),領藥時藥師也只能匆匆幾秒鐘說明一下,談不上用藥諮詢。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連瑞猛估算,醫院藥師每天平均調劑150.200張處方,這跟鄰近國日本規定藥師一天40張(才有時間跟民眾解說用藥),差距甚遠。
健保局規定,醫院依住院病床40床、急診70床聘用一位藥師,這是典型只從調劑藥品、而沒有包含用藥諮詢的考量。「我們藥師每天都在做調劑處方,想要跳出來做藥物諮詢,非常吃力,」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劉采艷直言。
醫院藥師低頭拚命包藥,忙得沒時間說話,醫院大廳旁邊的用藥諮詢櫃檯形同虛設,台北某醫學中心藥師透露,每次來諮詢的經常是較熟識的病人。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李友專曾做過分析,國人一年看診約3億6千萬次,平均一次領4種藥,也就是國人一年約吃下15億種藥,估計錯誤率約為10.15%,折算約有1億多種藥有錯誤。
美國學者Leape曾提出一份著名的用藥疏失流程分析報告,住院病人中,最常見的是處方錯誤(39%),其次護理人員給藥(38%)、藥師給藥(11%)。

醫院不願釋出處方箋


面對醫院藥師工作量過重,該如何確保用藥安全。「善用你家附近的社區藥局吧,」王惠珀大聲疾呼。
其實,衛生單位早就規定醫院應釋出處方箋,尤其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民眾拿處方箋到社區藥局取藥,順便享受免費的用藥諮詢服務。
王惠珀的父親有高血壓,已經服藥20多年,即使這些年來用的藥都一樣,他每個月還是從中壢搭車、換車到台大醫院看病拿藥,擔心高齡父親舟車往返勞頓,王惠珀乾脆把父親接來台北住。
本身是藥學專家,王惠珀跟父親說:「我來幫你弄藥。」她把慢箋交給住家轉角社區藥局調劑,一開始,藥局可能沒有備足夠的藥,但一、兩次之後,藥師很清楚王伯伯的情況,也可預期下次何時會來拿藥,早早就把相關藥品準備好,忙碌的王惠珀下班後先去藥局拿藥再回家,相當方便。
國人早已習慣且只相信大醫院,再加上大醫院不願意釋出處方箋,常常為了陪父母上醫院,工作與家庭兩頭奔波,「生活得很辛苦,」王惠珀觀察。
根據統計,台灣慢性病患佔所有病人的18%,但只有1%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從醫院釋出。一方面跟民眾信賴醫生,認為在醫院看病順便拿藥很方便有關;另方面跟醫院管理有關,健保總額制度讓醫院管理者不斷試圖降低成本、擴大營收,所以不願意多聘請藥師(可減少調劑藥品錯誤、增加諮詢時間),更不願失去藥品費用給付的這塊大餅。
台北縣慢箋團隊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區藥局藥師陳坤波曾經在某大醫院住院,出院前護士叮嚀他要回醫院拿藥,陳坤波回說:「不必這麼麻煩,醫院離我家這麼遠,我在社區藥局拿藥就好。」沒想到,護士不死心,繼續勸說,最後陳坤波只好坦言自己開藥局,拿藥很方便,護士才沒再說話。
「甚至有民眾到我藥局拿藥時透露,醫院人員對病患說,如果不回來醫院拿藥,以後你就掛不到醫生了,」陳坤波相當感慨。
一方面有些醫院人員愚弄民眾,另方面仍有民眾甚而不知道可以向醫院醫生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自己掌握去住家附近藥局拿藥的方便性。《康健》調查發現,仍有3.8%的民眾不知道有這項服務,而有高達63.76%的民眾沒有使用過。
醫院不願主動釋出處方箋,社區藥局等不到處方箋,就像開餐廳沒有食材,大廚也炒不出好菜餚,甚至會因為久沒磨練,刀愈來愈鈍。為了生存,社區藥局只好兼賣尿布、衛生紙、美容產品,社區藥師沒機會提供諮詢,藥師專業被迫丟一邊。
在日本,社區藥師光是幫民眾調劑處方,就至少有12分鐘,除了調劑費、藥物費還可收諮詢費;在澳洲,有些社區藥局甚至會隔出一個小空間,讓民眾來找藥師諮詢時有個隱密空間,保障個人隱私。相形之下,台灣社區藥局顯得擁擠、雜亂,不夠專業,甚至少數藥師還會跟民眾推銷高價產品、以及代為尋找越南新娘。

藥師受多年藥理訓練,沒機會派上用場


「社區藥局就像是一個國家的健康櫥窗,」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連瑞猛正色表示。
根據這次《康健》調查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社區藥局一天接不到2張處方箋,健保局給付藥局一張處方箋調劑費66元,算一算這些社區藥局如果朝往專業調劑藥局發展,不賣非藥品,那麼一天收入不到200元,一個月的收入恐怕連付店面租金都有困難。
台灣社區藥局生存不易,甚而有藥局推銷高價產品,即使藥師提供免費諮詢服務,民眾對藥師專業還是沒信心,有病、拿藥繼續往醫院跑,處方箋更難回流到社區藥局,惡性循環。
民眾也不向藥師尋求專業協助。台北縣永和某個社區藥局藥師主動去民眾家做免費用藥服務,沒想到,民眾竟然回說:「我幹嘛聽你的,聽醫生的話就好了啊。」
台灣目前的醫療環境,醫師的地位、受民眾信賴的程度遠高於藥師,藥師多年藥理訓練沒機會派上用場,只能照著醫師處方箋調藥配藥,就好像我們去餐廳,想找廚師來問這組飯菜的營養素是否均衡,雖然廚師也大致懂食材營養素,但絕對沒有營養師專精吧,理論上,藥師對藥物的認識應不亞於甚或有些還高過於醫師。
曾經在地區醫院服務過的宜蘭社區藥局藥師簡士凱透露,有次他核對處方,發現一張病名診斷是骨髓炎的藥單,醫生開了某種抗生素,此藥穿透力強,醫生可能擔心病人用藥會傷胃,主動加開胃藥,偏偏,胃藥加上這抗生素,幾乎會完全抵銷這抗生素的效果。
簡士凱先打電話跟醫生說明這張處方的藥物交互作用,請醫生重新確認。「後來我有空再去看這位病人病歷,發現這樣的用藥至少已經3個月了,」簡士凱認為,專科醫師對本科的常用藥可能很熟悉,但未必能完全掌握與其他用藥的作用,需要與藥師合作無間。
但現況是,醫師看診時間短,藥師沒空解說,民眾又常常受藥品廣告影響,用藥安全危機四伏。
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社區藥局藥師徐祥玉發現,現在年輕人喜歡去連鎖藥妝店買藥,拿了藥沒問就走人,更沒有藥師給意見,「靠著廣告記憶買藥。」例如,民眾不管頭痛、牙痛、經痛,就直接拿了止痛藥到櫃檯結帳,「你知道這個藥一般錠與加強錠有什麼不同嗎?」徐祥玉在一個演講場合問民眾,全場安靜無聲不會回答。差別在於加強錠添加了咖啡因(嗎啡與鴉片的主要成份),不知情的結果,吃了反而失眠,長久使用還可能上癮。
甚至還有個女孩因為工作壓力大經常頭痛,長期吞止痛藥,感冒時沒空去看病,自己買××飲,因為添加水果口味,口感香甜,喝了好幾盒。雖然感冒慢慢退了,卻不知道這段時間同時吃止痛藥跟感冒熱飲,肝臟負荷不了,肝指數飆升,引發藥物性肝炎,台中潭子劉宇琦藥師在網路上分享這個真實案例。

要求醫院制定合理調劑量


如何讓社區藥局成為國人健康櫥窗,讓藥師回歸專業?衛生署必須負起最大責任。
「必須訂定醫院藥師的合理調劑量,」中華民國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呼籲。
所謂合理調劑量,以日本為例,為了讓藥師有更多時間提供諮詢服務,規定一位藥師一天只能收40張處方箋,一旦超過,政府就不給付。台灣醫界始終不願這麼做,因為一旦實施,醫院必須多聘請藥師,如果不願增加藥師人力成本,就必須把處方箋釋出,但當處方箋紛紛釋出到社區藥局,醫院會損失一大筆藥價利潤。
也因此,目前台灣只做到了基層診所與社區藥局的合理調劑量,健保局規定社區藥局一位藥師一天只能收80.100張處方箋。80張以下,健保給付處方箋一張66元;80.100張,只給付21元,超過100張,抱歉,健保完全不給付。
這樣的規定很奇怪,因為多數處方箋集中在大醫院,工作負荷量最重的也是大醫院的藥師,衛生署不要求醫院執行合理調劑量,醫院藥師只好拚命調劑,忙得頭都整天低著,對民眾用藥安全來說,「這叫做集中風險,」王惠珀指出。
「醫院這部份,我們會繼續協商,」藥政處負責醫藥分業的審查員林淑梅表示。藥政處與全民健保監理委員會也曾經提案,無奈不敵醫院代表強力反對,協商多年仍不成。
從保障民眾用藥安全的立場出發,如果連基層診所與社區藥局都已實施合理調劑量,最高衛生主管機關不應該陷入「協商」機制的困境,而應拿出魄力,要求各大醫院實施藥師合理調劑量,將處方箋釋出,讓醫藥真正分業、合作,也讓社區藥局不再空轉。
除了訂定合理調劑量,衛生署也應再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因為根據《康健》調查發現,有四成民眾去藥局不問問題,拿了藥就走,超過半數民眾不曾向藥師詢問或要求提供用藥資訊,且學歷高(大學、研究所)的民眾,愈不問問題(見166頁表2-2、2-3)。
土城社區藥師邱振源觀察,有些民眾是根據廣告買藥,一進藥局就直接說要買某某成藥,買了就走人,不認為需要問藥師問題;有些民眾不知道可以問藥師問題,還有些是不知道怎麼問問題。(見163頁「買藥教戰守則」)

社區藥師應加強專業自律


即使民眾不問問題,社區藥師也應化被動為主動,《康健》調查顯示,儘44.55%的民眾反映,藥師會「主動解說」用藥資訊,顯示藥師仍相當被動。
除了主動解說還應主動調閱藥歷檔。根據規定,只要是健保特約藥局就必須幫民眾建藥歷檔,但《康健》調查顯示,37.64%的民眾去藥局時藥師有建立用藥檔案,進一步分析發現,下次再去同一家藥局時,只有六成的民眾表示藥師會從電腦中調出藥歷檔。既然已經建了藥歷檔,藥師卻又不主動調出,完全無法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社區藥師即使離開醫院、自行開業,也應不斷進修、強化專業,」嘉義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國輝提醒。
唯有提升專業、自律,社區藥師才能真正獲得民眾信賴,如果仍被動守在櫃檯、不主動提供藥物諮詢、甚至推銷產品,即使醫院願意將處方箋釋出,民眾也不想把處方箋拿到藥局調劑。
積極主動出擊,將是未來藥師提供服務的趨勢。2007年藥師法修正案通過,新增「藥事照護」,藥師可評估藥品的療程,且可在醫療、護理、老人福利機構做藥品安全監視、用藥諮詢、治療流程評估。
不過,這項新法規仍不夠完整,應該具體將藥事照護制度化、納入長期照護體系(目前只有護理師被納入),編列藥師名額並且給付。像是目前藥事照顧做得相當出色的澳洲政府積極鼓勵藥師進入居家與護理之家做藥事照護,給予優渥給付。(見174頁「從社區到居家照護,澳洲藥師多功能」)
否則,就會出現像是南投中興新村藥師簡楊新自願送藥到家提供服務,被民眾認為是「詐騙集團」。簡楊新認為,政府要鼓勵社區藥師走出來,需有通盤計劃,「政府有補助居家護理,連居家照顧員都可領交通費,藥師也應比照辦理,讓藥師做居家照護更具正當性。」

社區藥師主動進入社區


雖然目前還缺乏完整配套,卻已經有許多社區藥師默默在各地耕耘,希望扭轉民眾對藥師的認知。
《康健》採訪團隊發現,好幾個縣市社區藥局藥師願意拉下鐵門暫停營業,花時間去里民活動中心、學校,甚至監獄做衛教宣導。
高雄縣藥師陳映伶自編歌仔戲宣導反毒;南投縣藥師簡楊新每天騎摩托車免費送藥到家,還救了兩位老人性命;台北縣藥師黃雋恩積極推動社區用藥諮詢站;台北市藥師陳伶娥長期在社區做性教育、戒菸宣導,獲得民眾信賴,青少年不慎懷孕不敢告訴家人卻跑來找她尋求協助;嘉義市藥師公會跟衛生局、長照機構合作,藥師主動進入社區做居家照護,協助患有多重疾病的高危險群用藥;甚至台北縣藥師游丈樟發起推動台灣藥師網路聯盟,串聯全國各地有熱忱意願的藥師,到老人機構、社區服務。
台北縣市超過200家社區藥局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推出處方釋出ATM服務,民眾先到醫院看病,然後拿醫師開的處方箋,在醫院大廳電腦系統輸入處方箋資料,同時選擇離家最近的社區藥局,藥局連線收到資料可立即調劑,等民眾回到住家,順路跟藥局拿藥即可。
社區藥局逐漸累積病患藥歷檔,可提早準備第二、三次來拿慢箋的藥品,或下次來藥局買成藥、保健食品時,只要調出資料,就可確認是否會產生藥物副作用。
希望這是好的開始。
「讓社區藥局成為你的家庭藥師,」王惠珀建議,人人都應建立自己的小眾生活圈,除了讓便利超商成為自家廚房、洗衣店成為自家洗衣陽台,還要讓社區藥局成為自家醫藥箱、跟藥師做朋友,確保自己的用藥安全,這才是聰明準備健康活久久的公民社會。

 

 

 
 
   
 

 

誰適合用整脊擺脫病痛?
作者:謝曉雲
出處:康健 第123期 2009/02/01 出刊

 
     
 

不需開刀、不用吃藥,「喬」骨頭就能擺脫病痛,
「整脊」這種另類療法你應該嘗試嗎?如何安全整脊?

 在輔助及另類療法之中,一般通稱的「整脊」,醫學上稱為脊骨矯治(spinal manual therapy)、脊骨神經學(Chiropractic)等,是目前最蓬勃發展,且最多人使用的治療方法之一。歐美、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數十個國家均有專業、由國家認證的整脊人員為病人治療各種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根據統計,美國一年大約有超過2000萬人利用「整脊」來解決疼痛不適。
然而在台灣,「整脊」經常和傳統民俗療法的整骨、推拿整復等混淆,且不時傳出因為推拿、整脊而造成中風、骨折,甚至四肢癱瘓,令人質疑整脊的安全性。
當身體出現痠痛時,除了上骨科、復健科尋求治療,值不值得嘗試整脊?

Q1整脊和骨科、復健科的治療有何不同?


西醫的骨科主要以藥物、手術治療骨骼、關節、肌肉問題,而復健科則以物理治療,如冷或熱敷、紅外線、超音波、牽引、運動治療等為主。
至於整脊著重的是「身體結構失衡」,也就是因為骨骼、關節錯位,或肌肉不平衡引起的疾病,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脊椎滑脫等,不採取吃藥、打針、手術等方法,而是藉由治療者的手去調整、矯正偏移、不平衡的骨骼關節肌肉,使身體恢復無痛且最大的活動度。
本身為復健科醫師,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汪作良發現,傳統西醫對許多脊椎疾病的療效有限,吃藥、熱敷、電療等無法解決身體結構失衡而產生的病痛問題,因此,十年前他赴美學習脊椎醫學,並取得美國南加州健康科學大學脊骨神經醫學院博士,回國之後,以手法矯治病人錯位的骨骼關節肌肉。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頌凱認為,整脊確實能發揮目前復健醫學物理治療做不到的部份,例如脊椎錯位,物理治療的脊椎牽引或腰椎牽引只能恢復到一定程度,並無法更精細將骨骼調整回到正常位置。復健之後,疼痛不適雖獲得緩解,但骨骼錯位的情況可能還是存在,必須持續運動,避免惡化或復發。

Q2整脊對哪些疾病治療效果最好?


坊間有些整脊治療誇大療效,宣稱氣喘、過敏性鼻炎、失眠、胃腸道等諸多疾病都可藉由整脊治癒。而國外曾有一些研究質疑整脊的療效,認為幾乎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實,整脊可以治療背痛、頸部疼痛、氣喘、過敏、頭痛等問題。
整脊究竟有沒有效,主要視病痛是否因為身體結構失衡引起,例如因為骨骼關節錯位引起疼痛,利用手法矯治回復正常位置,排除神經壓迫情況,病痛自然解除。
目前,整脊只對於神經骨骼肌肉系統,如急性頸痛(像落枕)、急性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急慢性腰扭傷等問題,有比較好的療效。至於其他如呼吸、循環、消化等系統的內科疾病,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整脊的效益。
而是否即早治療,也會影響整脊的效果,如果發生半個月以內就接受治療,效果會比變成慢性疼痛後再治療要好。
此外,調整生活型態和運動才能促進疾病復原。治療效果一半靠自己,絕非只靠「喬」骨頭,就能永遠擺脫病痛之苦。
汪作良醫師指出,身體具有自我療癒能力,醫生利用手法將身體結構調正,只是幫助啟動身體的自我療癒系統,接下來,病人需要調整不良的生活型態、姿勢習慣,並配合運動,才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效。所以,病人第一次來看診,他除了診斷、矯正治療外,一定教病人運動,複診時,要病人做一次給他看,確保病人做得正確,並一再叮嚀回家要持續運動。
如果不運動、不改變不良習慣,即使以整脊將骨骼肌肉調正了,一段時間之後,結構又會錯位,疼痛又回來了。

Q3整脊到底安不安全?


未經正確診斷,且不當扭轉、調整脊椎骨骼,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骨折、中風、四肢癱瘓。
只要在醫療專業人員正確診斷,並排除不能接受整脊的情況,如發炎性關節炎、脊椎不穩定、腫瘤等,以安全的手法進行矯正治療,整脊基本上是安全的。
在加拿大領有脊骨神經醫師(Doctor of Chiropractic)執照的黃如玉指出,國外許多實證研究顯示,接受頸椎整脊而中風的機率是100萬分之一到400萬分之一,而接受腰椎整脊的中風機率則更低。
在台灣,許多人並非找專業醫療人員進行整脊,而是尋求民俗療法的推拿、整骨。汪作良指出,不是經過脊骨矯治訓練的醫事專業人員執行整脊,可能因診斷不正確,及矯正手法不安全─施力過大、扭轉幅度過大,都會提高整脊的危險性。
「並不是調整到骨頭作響才有效,」汪作良說,大多數病人都只要調整肌肉,而不需「喬」骨頭,或只是小幅度、小力道、慢慢調整骨頭,就有效了。他認為,坊間許多推拿整復師大力道扭轉病人的骨頭,整得人疼痛唉叫,尤其大幅度扭轉頸部,實在很危險。
而且,安全的整脊應該幾乎不會痛,只有少部份人在接受矯治的3~7天內會有痠痛現象,這是因為經過調整之後,原先在錯誤姿勢下一直沒機會用力的肌肉,現在開始要出力來維持正確姿勢,所以容易疲勞與痠痛,汪作良解釋。

Q4哪些人不能接受整脊?


整脊雖能治病,但有些人卻千萬不能去整脊,否則不但病沒治好,還可能受重大傷害,甚至丟掉性命。
■椎底動脈血循不良:頸部向後仰、向左右旋轉時,出現暈眩、噁心、嘔吐、複視等現象,表示供應大腦血液的血管可能狹窄或阻塞,因此不應接受頸椎的整脊,否則可能因為腦部血液回流不足,或動脈剝離、破裂,使血液回衝腦部,有腦中風的危險。
黃如玉指出,在國外,患有嚴重高血壓、動脈硬化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都不建議接受頸椎整脊。
■動脈瘤:汪作良醫師指出,不當整脊會讓主動脈瘤破裂,尤其要小心腹部的主動脈瘤。這一類患者通常有糖尿病病史,並且背痛會伴隨腹痛,最好接受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
■腫瘤,尤其骨腫瘤:骨腫瘤通常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轉移到骨骼,經常出現異常的體重快速減輕,骨骼全天性疼痛,尤其夜間痛得特別厲害,直接敲擊疼痛處,痛感更加劇。
癌症病人貿然在腫瘤部位接受整脊、推拿,可能將腫瘤細胞推散出去,加重病情。
■骨骼感染(細菌性或結核性):經常發燒不退、盜汗、整天疼痛,尤其在夜間特別明顯。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指出,骨骼遭受感染會變得比較脆弱,接受整脊可能導致斷裂,而且,也可能將感染轉移擴散出去。
■不穩定性脊椎:因為外傷或骨折造成脊椎不穩定,在未確定診斷(如X光檢查)及固定治療之前,貿然接受整脊,容易造成神經等重要結構進一步傷害。
■發炎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汪作良醫師指出,發炎的組織特別脆弱,容易因為外力壓迫而受傷。例如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發炎性的關節炎,雖然脊椎僵硬,但卻相當脆弱,一經大力推拿,脊椎骨會斷裂腰斬,稱作「胡蘿蔔棒骨折(carrot stick fracture)」。
並且,謝霖芬醫師表示,脊椎骨折也可能造成神經壓迫,導致肢體癱瘓。
■嚴重神經損傷:汪作良醫師指出,患有腰椎病變伴隨「馬尾症候群」的人,因為腰薦椎的神經受傷,造成大小便失禁、肛門周圍感覺喪失、下肢進行性肌肉無力等等情況,也不應接受整脊治療。
■嚴重骨質疏鬆症及骨折高危險群: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骼很脆弱,經不起外力壓迫,不小心就會骨折,因此多數骨科醫師並不建議骨鬆患者接受推拿、整脊。
黃如玉指出,國外對於老年人及骨質密度較低的人,大多只進行力道輕、幅度小的整脊,而不做快速、大力道的扭轉性治療,降低傷害風險。

Q5如何選擇安全的整脊(醫)師?
目前衛生署定義「整脊」是醫療行為,只有醫師(包括中、西醫)及物理治療師可執行整脊。
不過,目前坊間實際在進行「整脊」相關整復治療的人相當多:
第一類是「合乎現行法規」的醫療人員,如中、西醫師、物理治療師再進修脊骨矯治相關學程,甚至取得國外學位和執照。
第二類是不具備醫師(Medical Doctor)資格,目前在國內依法不能進行整脊,但在歐美、加拿大等國家是領有當地國家執照,可進行整脊的「脊骨神經醫師」(Doctor of Chiropractic,此中譯名仍具爭議,西醫界認為應稱「手療師」,而不宜稱「醫師」。)
第三類則是坊間各種未領有國家核定執照,並且依法「不能整脊」的傳統民俗療法整骨師、推拿師等等。
由於市場混亂、人員專業素質不一,因此民眾尋求整脊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接受過專業教育訓練、領有專業證照,最好具備醫療人員資格。
汪作良醫師指出,以合法、安全及具療效等標準看,選擇接受過脊骨矯治專業訓練,並且本身為西醫師、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對病人較有保障。因為專業的醫療人員皆受過扎實的診斷、人體解剖學等訓練,比較能準確判斷病因,並提高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前,國內有「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http://www.tamm.org.tw/index.asp),主要由專業醫生組成,會員多半是國內復健科、骨科、神經科醫生,定期舉辦脊骨矯治醫學的研習會,並從國外引進國際認證課程,今年將認證國內第一批脊骨矯治專科醫師。
■誇大療效,宣稱能治百病的不宜相信。
整脊只能治療因為身體結構失衡所引起的疾病,尤其是神經骨骼肌肉系統,例如急性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誇大療效的治療最好不要嘗試。
■未經診斷就整脊,危險性高,應避免。
如果沒有先仔細問診(包括身體狀況、病史等)、觸診,馬上就要幫病人整脊,或調整時力道強,扭轉幅度很大(尤其頸部),甚至感覺疼痛,危險性較高,不宜貿然嘗試。
汪作良醫師表示,整脊前,最好先在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例如照X光,並確定自己沒有不適合整脊的情況。整脊時,可帶自己的病歷及X光片等檢查報告,供醫療人員參考,提高整脊的治療成效及安全。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中華技術學院網頁製作 版權所有 © 2008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b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