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景氣,只有不敢改變的失敗者
唯應變者能倖存
作者:祝康偉
出處:Cheers 第100期 2009/01/01 出刊

 
     
 

拿出比過往更快速而寬廣的彈性,才是2009年的新生存法則。

 「奇美電提前解約派遣人力,規模高達3,000人」、「勝華資遣生產線600人」、「傳聯電將進行第2波裁員計劃,人數高達600人,另外200人強制休假半年」……失業潮從金融業、科技業、製造業到服務業,一波比一波猛烈,每個斗大標題背後,都代表了生涯正遭逢前所未有的挑戰。
前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ndyGrove) 曾說過:「唯偏執者得倖存」(Only the ParanoidSurvive),然而面對這場百年巨變,似乎「唯應變者能倖存」才是逆勢求生的不二法門。
因此,“Change” 這鏗鏘有力的6個字母,在去年下半年,可說是全球最熱門的關鍵字,不僅將歐巴馬Barack Obama)一路送到白宮,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總統;連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也在京都清水寺公布「變」字為年度漢字,反映日本社會對變革的渴望。

企業應變求生,化變局為轉機


人人期待「改變」,卻又對「改變」徬徨。尤其,當「改變」突然降臨時,你是憤怒、恐慌、逃避、束手無策,還是選擇跑在「改變」的前面?
事實上,在你還在躊躇不前時,以彈性、應變能力著稱的台灣企業,有些早已動了起來,而且動的速度比以往更快,幅度更徹底!
去年台灣最轟動的兩場展覽:「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與「長毛象特展」,在不景氣之際,依然創造出傲人的成績,光是米勒展就帶進2億5千萬元的營收,長毛象開幕第一天就吸引7,500人排隊參觀。
你可能以為,這是某個知名的藝術經紀公司所策畫,卻沒想到背後操盤的竟是報業老大哥《聯合報》。
當《中國時報》易主旺旺集團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之際,《聯合報》下一檔風靡世界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堪稱加拿大國寶的太陽劇團,門票預售卻開出紅盤,不僅在首賣就創下全球最佳紀錄,40場演出場次以及加演16場節目也迅速售罄,同樣是老字號,一冷一熱,懸殊的境遇,讓人不禁欷噓。
能度過報業寒冬,逆勢而起,原因在於今年7月,聯合報系悄悄整合了過去散落在各事業群中的活動人員,成立了一個50多人的活動部隊,正式進軍大型活動策展所致。
儘管在過去《民生報》時代辦過無數活動展覽,但此次轉型不僅精銳盡出,包括《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親自出馬與法國奧賽美術館館長勒摩安(Serge Lemoine)洽談米勒畫展,《聯合晚報》社長項國寧遠赴俄羅斯聯邦的薩哈共和國促成長毛象來台,在行銷、傳播方面,更是傾全集團的資源支援,讓聲勢達到最高峰。
另外,活動能夠檔檔轟動,更在於籌辦時必須符合《聯合報》「嚴選」的核心價值。
因為「嚴選」,員工必須具備靈敏的商業嗅覺,展覽開幕時人潮洶湧,還得具備臨場應變的執行力。
《聯合報》的改變,是先確立核心價值,並從過去經驗中,挖掘符合的項目,進一步放大,投諸更多資源,以期挹注本業,讓集團的根基更穩固。
而有的企業,則是勇敢顛覆過去的認知,尋求下一世代的商業模式,企圖把舊有的事業,帶往新的藍海。奧美公關就是一個例子。

轉創新模式,拉抬舊業務


當企業行銷預算縮減,扮演金雞母的高科技、消費性產品、金融業又相繼中箭落馬,公關業是不是就得跟著滅頂?
當傳統公關業者正為了急墜的業績,蠟燭兩頭燒地在會場與客戶間奔波時,奧美公關在去年便開始切入「數位化」的領域。
面對愈來愈多人買東西在乎的是口碑,參考對象是網路討論區而非平面媒體時,「我們從傳統公關轉進數位溝通,便能爭取到更多預算,」奧美公共關係顧問公司總經理謝馨慧強調。
而謝馨慧十分看好的企業內部溝通,也是一個極有潛力的領域。她自信地指出,「這些原本是人資的工作,但無論併購、裁員、財務危機,都讓組織的溝通愈來愈複雜,公關溝通的專長,正是進場接手的最佳時機。」

大膽異業合作,舊資源成新利基


奧美公關藉數位化平台,拉抬原本衰退的業務,尚有邏輯可循,但改變,不一定得合情合理,用更大膽創新的方法,反而能獲得意料之外的成果。
家樂福就是把不相干的量販與電信綁在一起,藉著巧妙搭配,讓消費者眼睛為之一亮。
事實上,籌備了1年半,去年10月底開台的家樂福電信,扮演的是第二類電信業者的角色,主要是幫提供基礎建設的一類電信業者銷售門號,提供加值服務。
等於是「二房東」的家樂福,與「大房東」中華電信合作,能運用的資源,即是全省380萬的龐大會員。家樂福的策略是祭出購物、通話雙向折抵,不僅紅利點數可折抵通話費,通話帳單也可以點數方式折抵購物消費,彼此互相拉抬業績。
家樂福電信總經理李宜真分析,在量販店趨於飽和之際,要能殺出重圍,把顧客留在店裡一次購足,電信服務,就是一個既創新,附加價值又高的「關鍵」。透過互通的會員平台,未來還能發展一對一行銷。例如有些客人很喜歡買麵包,某個下午因為麵包銷售不佳,便可透過簡訊通知他能享有優惠折扣,不僅降低耗損,還能增加來客數。
若再進一步延伸各種行銷手法,對收入挹注與形象的幫助很大,更非其他量販業者追趕得上。

 

 
 
   
 

 

教練現場二:渣打銀行
菁英培訓計劃,教導人才不NG
作者:彭昱融
出處:天下雜誌 第415期 2009/02/11 出刊

 
     
 

嚴格挑選、量身訂做的渣打IG培訓計劃,
讓社會新鮮人在兩年內脫胎換骨,練出一身超齡的實務能力。

 金融海嘯肆虐全球,銀行業受創極深,渣打銀行卻是海嘯侵襲中傷勢最輕的銀行之一。
渣打能暫時挺過風暴,不僅因為過去數年穩健深耕亞非新興市場,更在於規模七萬人的公司擁有完整的全球人才培育計劃,源源不絕填補企業各級人才庫,因應變局所需的領導力。
國際儲備幹部IG(International Graduate)制度正是渣打根據自身文化量身打造的人才培育計劃,辨識與培育具領導潛能的年輕人。
有別於花旗儲備幹部MA(Management Associate)、匯豐銀行MT(Management Trainee),錄取率僅百分之一的IG制度,鎖定頂尖名校畢業生、工作經驗兩年以下,觀念與行為尚未定型的高潛力新人,給予兩年的嚴格培訓。

有策略培養高潛力人才


二十八歲,帶著陽光笑容的吳政達,政大企研所畢業後,前年中加入台灣渣打企業金融IG儲備幹部。
聽他談起渣打的新興市場定位與企業金融實務,儼然就是老練的銀行家,絲毫看不出他加入公司還不滿兩年。
超齡的專業來自於謹慎安排、量身訂作的職務歷練。吳政達從近千人的激烈競爭中獲選IG後不到兩個月,就被派去協助併購新竹商銀後的整合工作,從熟悉信用系統、各項金融商品到客戶資料轉移,徹頭徹尾從大型併購中扎實學習。隨後,他更被送到吉隆坡與來自英、美、印度等全球的三百位渣打IG集訓六週,培養國際視野。
而精心安排的職務輪調,更是渣打培養潛力人才跨部門整合能力、善於從全局看企業的關鍵。
吳政達在培訓過程中,曾輪調至徵信部門、客戶關係管理部門、後勤營運處各六個月,撰寫信用分析報告、深入拜訪中小企業客戶等等,近兩個月則獲選擔任企業金融總經理特助。
「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熟悉工作並直接負責績效,」所有輪調接任的工作都涉及實質營運,而非實習專案;另外,由於六個月的輪調對各部門來說皆屬短期,「展現責任感、學習態度與人際技巧就更顯重要,」吳政達說,如何訓練自己不成為負擔、為各部門做出實質貢獻,就是快速成長的最好歷練。
幾個部門輪調下來,他對企業金融各部門流程與運作了然於胸,思考事情時更能跳脫本位主義。
事實上,推動已十年的IG儲備幹部計劃過去成效不彰,直到三年前才又重新啟動。
轉變的舵手,是渣打銀行少見的高階女性主管,企業暨金融客戶處董事總經理許穗華。

主管親力親為,傳承教導力


二○○五年,她從香港調至台灣,最直接的觀察就是「老一輩開始退休,人才接續出現斷層」,而前方又有需才孔急的併購整合大任,於是她下定決心負責重振IG人才制度,集中資源培育高潛力菁英。
三年來,員工總人數四千人的台灣渣打重新招募四十一位IG新血,平均年齡二十八歲;其中許穗華領軍的企業金融部門就佔了二十四位。
有別於其他銀行儲備幹部往往被丟給人資或部門主管「託管」的現象,身為最高主管的許穗華親自督軍,直接負責IG新人的培訓。
儘管手下有四百多人,她最重視的仍是這二十四位IG新血,不僅可以一一叫出姓名、隨時掌握每個新人學習狀況,每月也額外撥時間固定與他們早餐、藉機教導,細心扮演職涯導師。
她為什麼願意投入這麼多心力在這群還沒有為公司創造多大獲利的新手身上?
「過去我也是被這樣nurture(養育)出來的,」回想自己過去受職涯導師的提點與教導,一頭俐落短髮、精明幹練的許穗華也露出滿懷感念的微笑,「及早辨識與培育高潛力人才對企業不僅必要,好的師徒關係更能延續一輩子。」
許穗華和過去在花旗銀行時的良師一直保持聯繫。她還記得多年前自己初次擔任職涯導師時,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過去的「師父」分享喜悅,「師父」回信寫到,「當我讀到你的信時眼中充滿了淚水,第一,你真的長大了,第二,我也真的老了。」
儘管景氣陷入寒冬,渣打卻沒有停下持續培育領導梯隊的腳步,二○○九年新一批的IG甄選正在進行當中。
「不景氣時要把培育人才看成長期投資,而非可以刪減的花費,」許穗華指出,在衰退的危機時刻,更不能荒疏人才培育,「因為這是為景氣好轉時預做準備。」

 

 

 
 
 

經典教導全球風2
管理學,讓孔子說分明
作者:蕭富元 採訪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 第415期 2009/02/11 出刊

 

曾經擔任朗訊科技亞太區副總裁、奇異醫療設備公司中國總經理、台積電人力資源副總經理的政大商學院教授李瑞華,從小討厭孔子,覺得孔子保守、落伍、迷信又食古不化。三年前,他受邀到政大商學院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IMBA)講授「亞洲式領導」課程,在準備教材的過程中,重新發現了孔子。李瑞華耗時兩年重讀《論語》,並且用英語在政大、北京清大與荷蘭大學講授《論語》中的管理學,他恍然大悟,《論語》是原汁原味的現代管理學經典,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更是現代管理學的開山始祖。
不單是亞洲的商學院,西方商學院也將《論語》納入教材。對西方企業而言,孔子是解開東方企業管理奧秘的鑰匙,更有許多可實際應用的現代管理技巧。根據波士頓大學管理教授洛瑪(E. J. Romar)的研究,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哲學就深受孔子影響,孔子也因此間接影響了現代企業的管理。
出生於新加坡的李瑞華,談到當今面對的各種管理挑戰,總是能從《論語》旁徵博引,找到適切的答案,並驗證到企業的管理問題。精擅人力資源的他接受《天下》專訪,將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學說,融入新時代思維,應用到二十一世紀的管理領導。


管理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能夠清楚定義問題。孔子對我最大的震撼是,他對問題的定義十分精準,我們常常要講半天的問題,他用幾個字或一句話就講清楚了。可以說,他一句話就把我一輩子的精華、值得驕傲的理論全部講明,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從國學的角度理解孔子,或許會覺得他是個落伍的保守派;但是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孔子,又會覺得他的管理思想很現代。比如說,孔子講「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被後人罵得要死,認為他歧視女性。但是,他講的其實是主從之間的敏感處境,主管和部屬之間到底應該要保持什麼關係?孔子提醒,和下屬相處要很謹慎,和他們太親近,你不會受到尊重;和他們太疏遠,雙方又不能有好的關係。親疏要有一定分寸,不能親密到沒有分際,也不能疏遠到彼此不能理解。

找人才要找「樂之者」


我專門研究人力資源管理,現在企業都認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課題是人才。不過,什麼是人才?企業想到人才,不外乎他的學識經歷,他知道什麼、能做什麼,然後用筆試、口試測驗出來。但是,這些標準是不是有問題,找了很多不能用的人?孔子會看人,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已經很清楚說明知之、好之、樂之的三層選才標準,知之是最低標,樂之才是最高標,但是現在企業選才看的卻是知之。孔子認為選人不能只從IQ(知之)的角度看,還要看他的EQ(好之)和AQ(樂之),一個能「樂之」的人不怕逆境,遇到逆境會積極正面應對。什麼是樂之者?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是敬業樂業的最高境界,企業找人、提拔人,就是要找這種人。
孔子還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又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每家公司都有「枉」和「直」的員工,主管在考慮升遷時,一定要提拔對的人,這會讓大家服氣,並且對的人會幫助不對的人變成對的人。更積極的意義是,「舉直錯諸枉」能夠使組織產生動力,形成一種積極進取的正向文化,最後為公司創造長遠的利益。彼得.杜拉克所講的組織文化,核心價值也和孔子相同。
企業內部目前積極努力的人才教導(coaching and mentoring),更可以從孔子得到許多啟發。
教導的目的是幫助被教導的對象更認識自己,了解別人怎麼看自己,通過自我發現和認知,思考如何和自己與別人互動,這是培育現代領導力的重要過程。企業現在培育領導人,大多是讓他去上課、買很多書給他看或是念EMBA,但回到孔子,就可以體會培育的根本。

領導是一種內功


孔子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培養領導力最核心的想法。
要培養好的領導者,先要讓他往內學習、自己認識自己,這是一種內功,方法是格物(觀察)、致知(思考)。接下來,訓練部屬不是教他怎麼管理、怎麼讓其他人有績效而已,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要誠意、正心,這也是內功的修煉,唯有這部份做好,才能外王。
修齊治平是影響力,先影響自己,周遭,再擴及更多人,現代領導管理學強調的也是如此,把自己管好,才能影響你帶的人(齊家),然後就能有跨部門影響(治國),甚至影響全公司、整個產業、全球的企業(平天下)。

執行長就像天子


修身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用在企業管理最恰當,因為公司培育你,不是為了讓你自己好而已,而是通過你好,讓大家都能變好。要強化自己的領導力,需要一輩子修煉,我歸納為三種修煉─自省的能力、自知、自律(知行合一),這樣領導者就會有自信,最後就能自在,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最好的領導人。
很多人以為孔子很迷信,因為他相信天命。孔子的天是一個概念,天命是去照顧所有的人,泛愛眾、求至善,替天愛民、行道。當天子不能執行天命時,天命可以收回,這種說法用在公司治理太好了,執行長就像天子,要把員工、客戶、股東照顧好,要對董事會、股東負責,如果照顧不好,天命隨時可以收回來。杜拉克說領導不是權力,而是責任,和孔子的天命說完全可以結合。
孔子和杜拉克一樣,很強調領導人的道德,「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個世界經過安隆案和華爾街執行長的違法貪婪,如果熟讀《論語》,也不至於發生那麼多醜聞。
柯林斯(Jim Collins)在《從A到A+》裡面提出,透過第五級領導,企業才能基業長青,這和孔子所說不謀而合。就以受孔子影響很大的晉商而言,他們是典型的儒商,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儒商最特別之處,在於他們認為義與利並不是對立,企業應該以義致利,以仁義來賺錢,這種錢賺得才長久。現代管理常常談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並不是有錢時才做,而是要通過仁、義來賺更多的錢,哈佛商學院目前就在進行相關研究,告訴企業家,不要把社會責任當成公關,而是把它當核心價值,通過它來真正賺錢。
我認為《論語》至少有八○%的內容仍適用於今天的組織管理,不論是培育人才、衝突管理或者是組織領導,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征服微薄就業時代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第416期 2009/02/25 出刊

 

precarious employment
薪水低、福利少、保障少、高風險的勞動。
如賣場服務員、臨時工、派遣勞工、部份工時者。
失業率五.○三%的背後,有一群被隱藏在統計數字外的工作者。
他們薪水低、福利少、缺乏保障,隨時可能丟掉飯碗。
他們佔了全體勞動人口的近二○%,有將近兩百萬人。
在愈來愈彈性化的勞動市場裡,藍領、白領、社會新鮮人,全都被捲進微薄就業大潮。
政府的救失業政策,救了誰?又能救多久?
新工作年代,個人該如何突圍,累積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月光照亮了台南縣安定鄉港尾村的廟口,七點半,鼓聲急催,廟前擠滿了拿三叉、長刀、盾牌準備排演宋江陣的三十六將。村民圍繞著,好像這是港尾村許久不見的熱鬧場面。
小小的港尾村只有三千人,平日都是老人或小孩,看著眼前這批難得的壯丁,村長石明宏眼利地觀察,很多年輕人失業從南科、竹科回來了,「以往宋江陣成員是四十歲,現在二、三十歲佔了三分之一強。」(見八四頁)
三十歲的鄭建榮是其中一員,受這波無薪假影響,他決定每晚花三小時到廟前練宋江,兩個月一萬五千元的薪水,他說是打零工順便強身。
沒工作的人想找一份工,有工作的人因為收入嚴重縮水,再找另一份工作。
把鏡頭從鄉村轉到都市。
從桃園通往機場的林口山上,兩旁的荒地近來長出菜苗;許多被南亞科及附近工廠解僱或休假的作業員或工程師,不是試著找第二份工作,就是在路旁挖地種菜。
當全球各國把焦點集中在「救失業」時,台灣政府也努力透過擴大公共支出,試圖把今年失業率壓到四.五%。
但有個更艱鉅的挑戰正考驗著台灣社會,因為從北到南,自都市到鄉村,有為數百萬的勞動者,已經落入「微薄就業」。

彈性卻脆弱的就業市場


依照歐盟的定義,「微薄就業」指的是:收入少、工作狀態或環境不安全、保障不足的勞動。常見的賣場服務員、台北橋下的臨時工、近幾年流行的派遣勞工、以及部份工時者,都是主要的微薄就業者。
台灣究竟有多少微薄就業族群?
如果從主計處的定義來看,每週工時不滿三十五小時者,為微薄就業者;根據統計,二○○七年下半年的平均人數有五十一萬,二○○八年下半年已增加到七十六萬人。(見表一)
但若加上工時正常,但工作條件較無保障的契約工、外包工、派遣勞工,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助理教授李健鴻指出,根據學界的估計,可能高達一五○到兩百萬人口,約佔全體勞動人口一五%到二○%。
就業環境的彈性化,早在管理學家韓第的《大象與跳蚤》一書中揭示,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未來會有更多SOHO族或自由工作者。
專為大企業進行高階獵人頭服務的奧雅國際職業顧問公司總經理楊士漢也指出,勞動市場的彈性,使人們對工作的選擇更加多元,他們依照自己的體力、腦力、家庭、經濟等狀況,在人生不同階段,尋找符合需求的工作方式。
勞動彈性化的好處的確不少。只是,當全球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工作機會大幅向買方市場傾斜,多數勞工「被迫」選擇進入中低階的勞動彈性市場,成為微薄就業者。
這群中低階的微薄就業者,薪資與福利常被壓縮。
主計處調查,微薄就業者的經常性薪資僅為全職者的四七.六%;其中,佔比重最大的二十五萬兼職工作者中,有四六%沒有勞保。
而這場微薄就業的狂風暴雨,已從藍領吹到白領,數量還在擴大。
桃園國際機場航空站裡,行李寄放員過去原本是機場正職員工,這幾年也因政府外包給派遣公司,使這群行李寄放員的薪水減為約兩萬元。
此外,包括銀行櫃台行員、各行各業二十四小時客服人員、行政秘書等白領工作也大幅外包;有學者估計,部份科學園區廠商將高達一半以上的工作外包,只留下生產線、設計部門、行銷部門、業務部門。

不景氣使工作更加脆弱


事實上,歐美早在過去幾年悄悄展開就業市場的革命,楊士漢表示,主要是企業想壓低營運成本,但這次金融風暴將放大這現象。
由六十家工會會員、兩萬多勞工組成的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毛振飛觀察到的新現象是,企業鼓勵甚至半強迫中高齡勞工優退,優退後再以契約工回聘,等於用一半的價格聘用經驗豐富的員工。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預估,這波不景氣將讓企業學會彈性人力「last in, first out」的好處,把此當做因應景氣的籌碼。
不只私部門,公部門也是微薄就業現象的推手。台灣公營事業運用派遣勞工的比例高達四一%。
先進國家已嚐到彈性勞動的甜頭。與台灣鄰近的日韓這幾年派遣風就大行其道。(見八六頁)
一九九七年韓國因應亞洲金融風暴,日本則為挽救失落的十年,兩國為讓企業求生,政府立法開放短期派遣或外包工作,讓企業容易僱用;兩國的部份工時者佔全體勞動者的比例,日本佔三三%(約一千八百萬人),韓國更高達五五%(約一千兩百萬人)。
台灣面臨高失業的挑戰,政府也開始思考日、韓的作法。經建會副主委單驥就認為,和日韓相比,「台灣失業率快速升高的走向,反應了勞動市場彈性不足的現實。」

「打工國度」的隱憂


當就業市場快速緊縮、當政府搶救短期的失業數字,台灣迎接「打工國度」的到來並非危言聳聽,而這對於個人、社會、國家又有何影響?
在台大醫院家屬等待區一隅,臉頰消瘦、長期因營養不足而齒搖髮禿的鄭卜榮正在這裡上網。
五十七年次、四十歲的鄭卜榮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得多。他有宜蘭農工進修補校的學歷,當過塑膠射出操作員,但民國八十八年工廠外移大陸後,他開始打零工。陸續到幾家營建廠做一天一千元的臨時工,但卻因惡意的派遣公司不按時給薪而離開;之後,他開始做起時薪百元的發傳單工作,或是偶爾做泥水師傅的助理。
每月極度微薄的薪水,讓他租不起房子,他睡過台北車站地下街、教堂、華山藝文中心,搭不起運輸工具只能徒步,在計程車司機休息站找熱水洗澡。他偶爾會到網咖、市立圖書館或台大醫院使用網路,查詢最新的工作資訊,甚至到苦勞網查看工運、學運相關運動,一來支持,二來冀盼能找到些許資源,求得工作。
鄭卜榮隨身帶的行李中有身份證、畢業證書,還有各項徵才資訊和勞委會就服中心開的介紹卡;他說,「真的很想找一份工作,」只是,業主見他骨瘦如柴、年過四十、無特殊技能,很難給他機會。
因全球產業分工、景氣連動而受影響的微薄就業者,很可能像鄭卜榮一樣,身陷「工作貧困階級」(working poor),甚至失業。
兩年前,日本放送協會(NHK)製作名為《Working Poor──侵蝕日本的疾病》專輯,描述因全球化景氣連動、產業分工的影響,日本已有四百萬個家庭,再如何賣力工作都無法享受好生活。
如同鄭卜榮從微薄就業者開始,一步步走向社會邊陲,持續地在「短暫就業、失業」中進出,活在極度不安全的狀態;近來在台北車站地下街、各大捷運站口,像鄭卜榮這般的網咖、速食店、車站難民,正快速增加。網路、人潮成為他們與世界不斷鏈的假象。
主計處統計,去年一整年,台灣長期失業者(失業超過一年)從六萬兩千人增為八萬四千人,是十年來成長最快的一年;中長期失業者(失業二十七週以上)也從十三.七萬增為十八.二萬。(見表二)
在文化大學助理教授李健鴻的訪談研究中,甚至看到為數不少失業四年以上的超長期失業者。
「長期失業已在發生,這是政府與輿論最忽略的,」李健鴻預期,政府若不再快速調整產業結構,將有愈來愈多人在勞動市場中被邊陲化。 
這群人最有可能跌落貧窮線,成為社會邊緣人。
根據工運界的計算,勞工每人養活家庭應有的最低生活費為二三八七○元;而主計處去年的人力運用調查統計顯示,每月薪資兩萬元以下的人有一一三萬八千人。未來一年,隨著失業率暴增,預測將有更多人掉落貧窮線下。

打工維生、逃避就業的怯志青年


除了中高齡勞工,另一個受微薄就業更大衝擊的族群,就是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
二十七歲的黃靖文是台中技術學院插大東吳社工系的畢業生。在出社會的兩年間,她短暫做過五個月的全職社工,後因社福單位營運不佳而被停聘;她投遞了數十封履歷,最後只得到漢堡店做時薪工,但一個月七千元的生活不但讓她無法專注找正職,更讓生活拉警報。
「我沒有預期會失業一年,原來還有信心,到後來卻愈來愈沒把握可以做哪些事;面試開始會恐懼與害怕,幾次面試都沒被僱用,有些面試官甚至對我說,妳看起來沒自信,別人怎麼把工作交給妳?」靖文坦誠就業的不順遂消磨她的志氣,她還在思考是否要考研究所迴避失業,或堅持在就業市場裡掙扎。
台灣目前各年齡的失業者中,以年輕人的失業率最高(見表三),且持續飆高中。
為青年爭取勞動權的「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陳柏謙指出,現在企業徵才都要求一到三年工作經驗,要已訓練好的人;沒經驗的畢業生求職不順就回到學校唸書,但這只是遲延競爭的到來。
李健鴻以「YO-YO族」形容這代年輕人。他指出,過去年輕人的生涯發展是從youth(青年)進入adult(成人),但現在畢業生短期進入勞動市場後,又回歸校園或進修,像是生涯的復歸,從youth重回youth階段,他們不視自己為社會上的成年人。
「YO-YO族的形成顯示台灣年輕人的怯志,」李健鴻擔憂地指出。
長期處於短暫就業的不確定,讓年輕人不敢長大、不敢婚育;在歐洲,怯志的年輕人已挑戰社會的穩定性。
例如去年底,希臘首都雅典街頭聚集數千名年輕人上街,他們號召要將反抗運動蔓延全歐洲,原因就是長期的經濟表現不佳,年輕人無所適從。

失業青年衝擊社會穩定


法國年輕人更是從二○○五年起陸續多次癱瘓巴黎;年輕人的高失業還促使法國左翼的新反資本主義黨(NPA)興起,該黨領導人是三十四歲,郵差出身,有「紅色郵差」稱號的貝讚司諾(Olivier Besancenot),他擁有強大的年輕人支持,被視為法國未來的政治領袖。
政務委員張進福談到台灣年輕人失業,他仰頭深思道,「我們擔心工作的機會不多,太多的年輕人沒工作就失志了、放棄了,有些家庭撐得起,有些撐不起。」
年輕人怯志已讓大學出現兩股現象:一種是過去幾年常見的延畢潮,躲避失業或低薪;而另一種則認為學歷無用,休學賺生活費。根據教育部統計,過去四年大學生休退學比例從九%增為一一.五%。(見表四)
面對力道之大、速度之快的微薄就業時代的來臨,究竟個人和國家該如何面對?   
對個人來說,未來幾年的就業市場,會如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接受專訪時所說,當勞工從終身僱用變成彈性勞工或派遣員工滿街走,個人和國家都像在「走鋼索」。

日本:上班族的滅絕危機


鄰國日本其實比台灣更早經歷「微薄就業」的困境,日本經歷十多年的衰退,雖然政府的對策不見得成功,但企業界與工作者對此已有深刻的省思。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不久前以「所有的上班族都處在滅絕的危機之中」的強烈語氣,提醒工作者要重新思考在學校所學的職能、技能有多少的安定性?
過去二十年,日本從世界舞台的主角漸漸淡出;大前表示,現在日本五十歲的這一代,踏著經濟高度成長的浪潮起飛,即使遭遇目前惡劣的環境,也可以領著超出自己能力配得的薪水,退休金也不成問題,是最後一批能在災難中全身而退的日本人。
但相較之下,目前四十歲以下的世代是受到最無情的打擊,而這群人在成長過程中卻無危機意識,未養成思考和突破的習慣。
台灣正要走上日本已痛苦學習的經濟衰退之路,日本人長期抗拒改變,造成國力不振,我們能怎麼記取教訓?
大前告訴全球的工作者,當活在國家只會思考「預算不夠就增加稅收」、企業「儘量壓榨員工」的時代,個人只能練習「荒野求生術」;最重要的是成為一位知性生產的人,培養語言、財務、問題解決等一整套專業的能力。

要持續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破斧沈舟地學習,才可能在這條就業鋼索上走得穩。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則提出「職涯專案化」的概念,他強調要適應工作是一個個專案,有開始有結束,處於流動的狀態。
他進一步指出,每一個專案都是多種能力的組合,求職者必須累積不同的能力,不論是否在同一間公司,得有從A專案轉進B專案的能力。
能在職場上勝出的,經常是持續累積個人能力的工作者。
吳采樺是全家便利店的品牌企劃專員,走入薪水不高的服務業,常讓她成為研究所同學嘲笑的對象。但她有明確目標,想進企業公關體系。
兩年前,她面試全家的公關部,但主試者開出投資人關係專員的缺,並當場講出一段與營運相關的中文,要她翻譯。雖然表現尚可,她勇於嘗試的態度讓她贏得入場券。
自此,她開始找一對一家教進修英文,更開始負責品牌專案業務;她的主管經理林翠娟認為,一位研究所畢業的基礎專員願意從頭學起,多方試鍊,很值得信任。
產業變動激烈,勞動者處理的業務內容也不斷在改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對年輕人的建議是,「要繼續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只是,在這波景氣性,甚至是結構性的全球失業潮中,透過價值觀的調整得以生存的仍是少數;多數微薄就業者正在等待國家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環境。
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民進黨與台聯召開的國是會議,討論主題就是「失業」。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拉高分貝提醒,「現在最大的危機就是失業及隱藏性失業,這已像火藥庫一觸即發。」

面對微薄就業年代,政府不應袖手旁觀


政府從去年十一月至今推出林林總總的就業方案,多半是短期救急方案,能否解決台灣勞工面對的長期失業困境?如何解決?(見九二頁)
不只是長期失業的挑戰,愈來愈多進入低薪、不安全的微薄就業市場的勞動者,是失業數字看不到的弱勢族群。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毛振飛表示,台灣的勞動檢查率,僅有一成,而工會組織率僅擴及二○%的勞工。政府能否提供最後一道的法律防線的保障,也是未來的考驗。
彈性就業年代,人們如何能享受彈性化的工作,卻又不落入微薄化的薪資與惡劣的就業環境,必須有新思維、新政策,才能面對山雨欲來的險峻挑戰。

 


 

   

中華技術學院網頁製作 版權所有 © 2008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b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