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沒什麼大不了 ─16種創意聯想法

作者:韋恩‧羅特林頓
譯者:劉盈君
出版社:天下雜誌
定價:320元

【專業推薦】

前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 冉龍華
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東北亞及大中華地區執行長 唐銳濤
奧美時尚首席創意長 許舜英

為什麼創意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掌握16個創意聯想法,你會發現「創意沒什麼大不了」,擺脫「大不了沒什麼創意」的噩夢。

近年來大家都在鼓勵人們要更有創意,更創新,這已經成了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不論在學校裡、足球場上、商場上,甚至全球化的競爭中,創意思考都能讓我們更勝一籌。雖然創意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影響深遠,卻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要如何才能變得更有創意。這本簡單易讀的書,不僅能幫助你了解創意的核心原理,還能教你如何發想創意點子,進而將創意轉化為創新的行動。

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會探討創意的背景,包括創意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有創意,以及當我們進行創意思考時腦子是如何運作的,在了解這些之後更能幫助你建立創意思考的自信心;第二部分則全部都是創意思考工具,我們會探討創意人的思考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他們一直都在用卻沒有意識到的。

本書中涵蓋了許多深具啟發性的創意思考工具,像「專家眼光」、「隨機詞」、「什麼最熱門!」、「極度誇張法」等,都能讓你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想出很多精采的點子。另外一些進階的工具像「繞彎問題」、「精緻的屍體」、「可溶於水的魚」、還有「塗鴉想像」等,則能幫助你用全新的,意想不到的方法重新檢視自己和客戶或競爭者的企業。對那些想要像創意人一樣有創意,卻不想和他們一樣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們,這是本必讀的書。

【精采書摘】
我們所要談的創意能力提升,並不是要大家和那些名人比拼,因為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可能都還是望塵莫及。我們所要追求的創意境界提升,應該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比現在更有創意。

創意與聯結思考
問:換一個燈泡需要多個經濟學家?
答:一個都不需要,因為如果燈泡真的需要更換,市場的力量就會驅動它發生。

一提到偉大的創意人,我們通常想到的都是米開朗基羅、莎士比亞、莫札特、梵谷、畢卡索、約翰‧藍儂這些人。毋庸置疑地,他們都是創意天才,對這個世界的貢獻也是無遠弗屆的。

然而我們所要談的創意能力提升,並不是要大家和那些名人比拼,因為就算我們再怎麼努力,可能都還是望塵莫及。我們所要追求的創意境界提升,應該是如何讓自己變得比現在更有創意。

要提升自己的創意能力,首先要把創意這個概念視為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沒有人是絕對有創意,也沒有人是完全沒有創意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創意能力,只是有些人稍微有點創意,而有些人則是非常有創意。想像一條由左至右代表從少至多,表示創意程度的連續直線,剛才提到的那些創意天才的創意程度就遠遠位於直線的右端。要讓自己變得更有創意,你不需要跟那些人比較,只需要讓自己逐漸從左往右移動。只要透過一些指導和練習,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有很多探討那些極有創意的人特質的文獻,我特別喜歡在 One Vision (www.oncevision.co.uk)這個網站上提到的六種特質,它們分別是非傳統的、個別主義的、有發明精神的、有驅動力的、有遠見和直覺力的,這份文獻非常值得一讀。了解了這些特質聽起來雖然很有幫助,但如果你只是為了想變得更有創意,就如他所建議的莽撞地去抵抗傳統、表現得更自我、更具發明精神、更有驅動力、遠見和直覺,可能還是行不通,因為就算你知道了創意人的特質並不表示你就可以和他們一樣,就算你真的做到了,也不一定保證你就能更有創意。

所以在這本書裡我們會用一些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大家提升創意能力。與其深入研究某位創意天才和他們的特質,我會直接切入我所認為創意的真正秘訣所在,也就是探討那些創意人最擅長的思考方式,和剛才提到的那些完美特質不同,這些是你可以很快而且很容易就能學會的,那就是如何利用聯結思考的方法來發揮創意。

這裡所說的「聯結」並不是指人際關係的聯結,事實上很多很有創意的人反而都比一般人缺乏社交技巧,我們甚至常會覺得他們比較古怪和瘋狂。很多人就無法認同畢卡索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他四十六歲時和一個十七歲少女發生的羅曼史也讓當時的社會,當然還有他的老婆難以接受。

約翰‧藍儂也算不上是個模範公民,很多人都覺得他很古怪,連美國聯邦調查局都認為他是個危險人物。

梵谷的精神不正常也是眾所皆知,關於他為什麼要割下他的耳朵雖然眾說紛紜,但對於他瘋狂的認定卻沒有太多的爭議。

愛因斯坦一直到四歲才開始說話,在那之後他也一直是個很平凡的學生。有傳記作者說他有識字困難的問題,還患有自閉症和意力缺乏過動異常症(ADHD),甚至還有人說他會從地上撿別人抽過的菸屁股起來抽。

莫札特則是以口出穢言和用粗魯行徑來驚嚇別人為樂。
米開朗基羅形容自己是瘋狂且殘酷。

莎士比亞甚至不斷地改變名字的拼法──Shakespeare,Shakespear,Shakespere, Shackspeare,Shaxper,無法決定如何拼自己的名字。

這是說你必須有點瘋狂才能有創意嗎?如果你是在直線的極右端的話可能是,但有非常多很有創意的人並不是那麼地瘋狂,而你就可以成為那樣的人。

就讓我們從徹底為創意下定義開始吧,愈能了解它的本質,我們就能愈有創意。

創意是什麼?
當我請大家為創意下定義時,大多數人會給出一長串的特性,他們會說「與眾不同、突出、不尋常、獨特、跳出盒子外思考、驚喜的、記憶深刻的」等等。這些說法當然沒有錯,但它們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定義,要不然車子的定義就是輪胎、引擎、座位、收音機、車燈等等。我們都知道創意的特性,但是創意本身是很難定義的。

在新加坡舉辦的一次創意體驗工作坊中,M&C Saatchi廣告公司的同事們將創意定位為:EVITAERC——也就是創意英文一詞倒過來拼,分別代表,E-every 每一個,V-vrgin 處子的、前所未有的,I-idea 想法,T-takes 需要,A- a lot 很多,E-energetic活力充沛的,R-raw 原始的,C-courage 勇氣。

他們接著解釋創意就是激發點子和想法的產生,它們必須是新鮮的,是努力產出的結果。而這些新鮮的點子和想法則需要勇氣來激發,因為我們身邊總會有人不喜歡我們冒險。我們都很認同這個定義為創意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見解,也用了很有創意的方式來展現。

另一個由越南李奧貝納廣告(Leo Burnett)同事們所討論出來的定義是這樣的:創意就是一個騎著自行車在天上飛的男人,一邊丟著兩個鳳梨和一個保齡球瓶玩雜耍。

我不是很確定他們真正的意思,但是我很喜歡這個定義。它涵蓋了創意的一些很重要的元素:平凡的(一個騎自行車的男人)、超乎想像的(在天上飛)、困難(玩雜耍)、和打破尋常的(兩個鳳梨和一個保齡球瓶)。
那專家們又是怎麼說的呢?

全世界最有名的水平思考者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說:「創意是一個混亂且令人困惑的主題,從發明新的牙膏蓋到貝多芬寫他的第五交響曲都是創意的運用。而對創意理解的困難大多直接來自對『創意』和『創造力』這兩個詞的認知上。」

他說創意從最簡單的層次來說,就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並且主張根據這樣的定義,就算創造出來的是一團混亂也算是創意。但是他也提到一團混亂並不一定會創造價值,即使它是前所未有的。

狄波諾還指出,創意的產出不能是簡單或明顯的,而必須是獨特和稀有的。

他還提到了不可預期性和改變這兩個概念,為創意提供了不同的觀點。

所以他想表達的到底是什麼?除了創意很難定義以外,我想他想傳達的是創意是創造新的想法,是可以增加價值的;不是簡單且明顯,而是會令人感到驚訝和出乎意料的。

澳洲一家名為Campaign Palace的廣告公司將創意定義為:「創意是創造你所參與的遊戲,而不是參與你所發現的遊戲。」

他們認為創意的能力在大多數人和組織當中都是少有的,大多數人都還是用現有的規則和傳統來過日子和做生意。
他們認為:「真正有創意的人和公司擁有看穿現實的想像力,可以創造新的、不同而且更好的方法來做事。」

狄力普‧穆可加(Dilip Mukerjea)將創意加形容為:「點燃新點子的火花」。他在所著的《智力衝浪》(Surfing the Intellect) 書中提出了一個創意的公式,他說創意就是 C=(ME)∞。

在他的公式裡,C代表了創意,M是指大量的訊息、資料、知識和畢生的智慧,E則是那些讓你生命充滿能量的經驗和啟發的總和。

換句話說,創意就是深藏在你之中的無限能力,它也和資訊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有關。

攝影大師馬格麗瑞特‧維內斯(Margaret Vaness)說:「創意是用來建設我們世界的資源。創意人學習用新的觀點去看這個世界,用新的視野去觀察平凡的事物,並在各種想法、事件和物理現象中尋找相似和不同之處,更近距離檢視事物,保持好奇心,尋找可循蹤跡,並善用機會創造聯結,建立脈絡等,這些都是創意的過程。」

最後,我的朋友和生意夥伴鮑勃‧厄爾文(Bob Irwin)是這麼說的:「創意讓人們將看似無關的事物做聯結,而在那聯結思考的過程中,新的點子和想法油然而生。」
現在我們把M & C Saatchi、李奧貝納、狄波諾、Campaign Palace、穆可加、維內斯和厄爾文的智慧結合起來,為創意和創意思考下一個簡單的定義。總結起來它們似乎都與新的、聯結、點子和想法有關,我們就將它定義如下:

創意思考是我們創造新點子的行為。

而創意本身就是將從前沒有被聯結或合併的想法結合在一起,產生新的點子。

這個定義應該比其他那些定義簡單多了,不過這樣才能真正對我們有幫助。它不只告訴我們創意是什麼,也指出創意是如何透過合併或聯結而產生。這些詞的意思都很接近,在這本書中我將會提到很多次。

這個定義的好處是能不斷提醒我們創意是一種行為,因為所有最基本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來(那些非學習而來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本能」),所以創意思考能力也是可以學習而得的。

每個新的點子都是由聯結兩個或更多已有的點子而來,簡單地說,新的點子如果聯結的是愈簡單的已有點子,它就愈沒有創意,相反地聯結愈是不尋常,所產生的新的點子就愈有創意。


 

體驗真實 ─滿足顧客的真正渴望
作者:詹姆斯‧吉爾摩、約瑟夫‧派恩
譯者:邱如美
出版社:天下雜誌
定價:380元

「本書已經超過一般企管書籍。它將主題延伸到更根本的價值領域。當你閱讀此書,將因它的專業與個人化而感動不已。」─丹尼爾‧拉馬爾(Daniel Lamarre),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總經理兼營運長

簡介:
本書登上時代雜誌並獲選為2008年「改變世界的10大觀念」之一

在當今愈來愈體驗導向的世界裡,消費者渴望真實感。你的企業找出對策了嗎?

今天的體驗經濟有個自我矛盾的現象:整個世界愈推陳出新,愈人為改造,人們愈渴望真實。當真實開始被檢驗、改變和商品化時,消費者幾乎只對能夠觸動內心、個人化、難以忘懷,特別是原真的產物才有反應。如果顧客不把你的產品看成真實的,你會被貼上黑心、假貨的標籤,業績下滑的風險隨之而至。

面對新興的消費者心態,《體驗真實》提供清楚可行的步驟和方法,讓你了解商業世界的演變,滿足消費者對於真實的迫切渴望。這個全新的管理課題,將決定企業在二十一世紀的成敗。

【精采書摘】
今天的消費者要的是「真實」。如何滿足消費者對真實感的渴望,成為企業與行銷人的共同挑戰。只要做得到,必能牢牢掌握消費者的心理、感情和荷包。

體驗的出現:以商業手法銷售的真實
在當今的體驗經濟時代,要花時間參與各種體驗都必須付錢才准進場。它們的名目從入場費、活動費用、計次收費、入會費、會費或其他某種接近使用費不等。這類體驗的消費量遠超過一生一次的非洲旅遊,或每四年玩一趟的迪士尼樂園。這個道理不難懂,只要細想我們日常生活中付費體驗的範疇就能明白。

忠實顧客每天到星巴克排隊,付三、四美元買一杯咖啡,成為喝咖啡的體驗。這也讓很多人不禁思索,從前只會在辦公室喝咖啡是怎麼回事?半個世紀前,一般人除非有特殊理由,否則難得到餐廳用餐;今天,美國人平均每週有四餐不在家裡吃。難道是老媽的家常菜不夠好嗎?不是吧。此外,我們還經常到主題餐廳用餐,為的是到那裡購買代幣或以轉帳卡(debit card)方式,大玩電動遊戲、運動模擬或虛擬實境遊戲。進餐廳的目的似乎不再只為了食物和聊天。近來,應屋主的要求,建商把住家打造成體驗式宮殿,例如在寬敞的廚房裡裝設網路和工業級家電。只不過,專業級的維京(Viking)廚具除了拿來炫耀,還能做什麼?許多客廳或地下室,因為電漿電視、環繞音效系統、電影院式座椅及其他家庭劇院設備,已經成了多重感官的娛樂綜合體。這也不免讓人好奇,為什麼不能就近到電影院看電影?當然,享受這一切,至少需要支付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業者基本的頻道收視費。很多家庭甚至還購買數位硬碟式錄影機(TiVos),以便根據個人需要,安排收看電視的時間(曾幾何時,全家人圍著電視機一同觀賞免費的聯播節目的場面已不復存在)。還有人為了搶先觀賞熱門新片,付費成為網路租片業者 Netflix 會員,彷彿跑到百視達(Blockbuster)租新片已經落伍。另外,像Xbox、任天堂(Nintendo)、Sony PlayStation,或是各類互動式遊戲,也十分風行;已讓人分不清楚吉他英雄(Guitar Hero)是不是真人,同時反映傳統伴奏吉他顯然已經過時。還有,別忘了數百萬的衛星收訊訂戶;但是,這怎麼比得上,小時候躲在被窩裡,用一台小小的電晶體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的刺激經驗呢?

一般人不僅付費享受高科技體驗,也付費享受高感性體驗。水療場所和種種療程的蓬勃發展就是明證。專業雜誌《水療達人》(Spa Finder)在網站導覽中把水療產業分成九個類別:飯店/度假村型、目的地型、鑑賞家型、賭場型、都會日常型、健康醫療型、美容型、牙醫型及到府服務型。讓人好奇,難道消費者想放鬆一下,不能在家裡洗個熱水澡就好嗎?

樂迷往往為了音樂會的身歷其境付出高價。比方說,大衛馬修樂團(Dave Matthews Band)的熱情粉絲,甘願每年掏出四十美元,加入後援會(Warehouse),為的是在樂團巡迴演出時,提早購得演唱會最好的位子。看來,為了免費入場,在售票處外面露宿排隊這檔事已成過去?運動迷更是一擲千金,花費數千美元購買座位證(Professional Seat License),簡稱PSL,好在美式足球大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球季開打時購買季票,觀賞家鄉所屬球隊的主場賽。又是付錢,而且多付一次買票錢?還有很多人,花錢參加各式各樣的線上夢幻聯盟(fantasy leagues)。似乎電視轉播的球賽再也不刺激了?愈來愈多旅客甚至付錢給VocationVacations這類機構,一邊度假一邊工作。讓人分不清楚消費者是不是把接下某件工作當度假?還有少數真有冒險精神又太有錢的人,付幾百萬美元給太空探險(Space Adventures)等機構,繞著地球軌道飛行,或在太空中漫步(真是小小世界)。

一般人的生活中似乎沒有哪個領域還沒受到這股商業化體驗趨勢的影響。想想看,家庭傳統上最受重視的兒女生日。今日的為人父母者,通常會花數百美元,請人幫忙策劃生日派對。以往的仁父慈母,會鼓勵女兒邀請朋友到家裡玩洋娃娃,兒子則跟鄰居的死黨到戶外玩接球。現在,大家改成爭相安排女兒到美國娃娃屋(American Girl Place),或是帶兒子到萬斯滑板室內主題樂園(Van Skateparks)瘋個夠。過去,一家人是圍坐在門廊或客廳聊天;現在,則是花錢上網,出入網路聊天室、舉行即時通訊會議、加入「無盡的任務」(EverQuest)等線上遊戲,或是在第二人生或虛擬世界(There.com)等虛擬空間中變身成化身(avatars),取代真實世界的身分。

體驗型的商業活動,代表了一股全球經濟活動的轉變力量。比方說,南韓在虛擬世界的創造和到客率(visitation)方面領先。全球第一家主題餐廳硬石搖滾餐廳(Hard Rock Cafe),早在一九七一年創立於倫敦,所在地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和鄰近地區,今天已經變成體驗銷售中心。日本專精於重新創造外國景致,例如,長崎的荷蘭村豪斯登堡、志摩市的西班牙主題遊樂園(Parque Espana)、名古屋的義大利村,當然還有東京的迪士尼樂園。紐西蘭提供愛哥頓農莊(Agrodome)剪羊毛秀、參觀電影「魔戒》的拍攝現場,還有高空彈跳、爬橋(bridge climbing),泛舟及滾球(zorbing)等活動──讓遊客置身在透明的大氣球裡,從山坡一路滾下。

瑞典的尤卡斯加維小鎮(Jukkasjarvi)有一家冰旅館(ICEHOTEL),維也納擁有名叫「音樂之屋」(Haus der Musik)的全功能音樂博物館,墨西哥市有知名的兒童職場體驗館(La ciudad de los Ninos),還在日本和雅加達都設分館(Kidzania)。你可以找總公司在慕尼黑、專門安排探險活動的旅行社Mydays,大玩OO七電影主角詹姆斯龐德的角色扮演,或是請Incredible Adventure公司安排搭乘米格式戰鬥機飛越莫斯科上空,也可以跟隨Deep Ocean Expeditions公司實地勘查鐵達尼號殘骸。杜拜(Dubai)把從石油賺來的錢投資在眾多體驗商品上,包括富麗堂皇的帆船飯店(Burj Al Arab)和冰雪世界(Ski Dubai)──在華氏一百二十度高溫下,維持人工造雪的的室內滑雪場。

面對這些經常是人工創造、甚至非必要的體驗,不免思索:什麼才是真實的體驗,什麼不算?什麼是真正必要的體驗,什麼不算?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付費,讓以賺錢為目的業者創造這類體驗?隨著愈來愈投入體驗經濟,消費者自然會質疑付費體驗的真實。然而,卻有愈來愈多的人不僅購買旅遊和娛樂體驗,還購買婚姻介紹、婚禮、生產、養育子女、喜慶,甚至死亡臨終的體驗。為什麼呢?一般人可能會說,他們希望這類型的個人體驗不受商業污染,但是,如果消費者基於成本考量,希望更有效率,基於品質考量,希望更好,或基於真實性考量,希望更真摯,那麼,購買專業知識和專人協助,通常也確實使得這類人生重要時刻更添光彩,不是嗎?

【關鍵問題】企業真的能夠在一手打造、充斥付費體驗的世界裡,讓消費者感到真實嗎?我們認為可以。前提是,企業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必須符合大眾原本消費的理由。消費者將購買以前親手做的一切事物,以及先前不曾有過的體驗。現代人由於日漸無法自給自足,因此試圖尋求替代品,特別是能夠反映自己所渴望的、更符合個人特質的形象。

讓商業少點銅臭味
這些精心安排的付費體驗讓很多消費者開始渴望較不「做作」的其他選擇。若要協助個人感覺某樣東西符合自我印象,最直截了當的做法就是由按照本人的意思,甚至讓他親自打造要買下的產品和服務。當消費者在miadidas.com或NIKEiD.com設計自己的運動鞋,在landsend.com設計自己的服裝,在mini.com或scion.com裝配自己的汽車,在cafepress.com或zazzle.com表達自己,或是在iPod上精心編排自己的音樂播放清單時,成果當然符合消費者享有真實感的標準。這使得每個人變成未來學家托拂勒(Alvin Toffler)所稱的「產消合一者」(prosumer),也就是「自行製造產品的消費者」(producing consumer)。透過客製化展現真實性的商業模式,絕不限於數位或高科技領域。科技層次不高的熊熊工作室,就讓顧客製作自己的絨毛動物玩具,感覺起來當然比現成、大量生產的產品更真切。

由消費者控制生產過程,即提供消費者舞台而非成品,可讓人把注意力從供應者的賺錢動機,移轉到購買者對自我的追尋。在這樣的交易模式下,供給依然滿足需求,雙方各取所需;只不過付錢的人少了幾分做生意或受人擺布的感覺。更重要的是,顧客由於在這類個人專屬產出中曾直接參與,因而對自己了解得更深入,對自我有了更敏銳的感受。

既然,真實性是消費最敏感的範疇,企業當然可以提供刻意安排、甚至虛擬的體驗。由於體驗是當事人內心對周遭事物的回應,體驗產品和服務中當然包含了「生產消費」(prosumption)。比方說,Yahoo!的LAUNCHCast或CBS的音樂社群網站Last.fm,就能根據個人需求,創造寬頻音樂電台。迪士尼則利用射頻辨識技術(RFID),讓一隻會說話的米老鼠「夥伴」(Pal Mickey),回應所有旅客遊歷奇幻王國時提出的問題。但是,談到製造更個人化、進而感覺更真實的體驗,上述商品都還不夠看。更大的商機,在於協助消費者塑造自己的體驗、乃至於自我印象。


 

   

中華技術學院網頁製作 版權所有 © 2008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b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