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
就像所有的「牛」一樣,我們也為這些藉口付出代價:不敢放心面對說實話的後果。
第二章 別以為每頭牛都會叫
惡習通常會悶不吭聲地黏著我們,讓人不容易發現它們的蹤跡,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對整個人生產生負面影響。事實上,很少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在找藉口。我們常喜歡把藉口想成事實與合理的解釋,把它們當成無法控制的因素。
我們不是「遲到成性」,只不過是「姍姍來遲」,或因為「意外塞車」而耽誤而已。你可以看出我們有多容易就陷入這種惡習而不自覺嗎?
長此以往,藉口變成「合理的澄清」,不理性的恐懼成為「謹慎小心」,壓低預期變成「對人生抱持比較實際的展望」。我們否認自己甘於屈就,只不過是「看清現實、避免失落」而已,更不願意承認自己其實是在合理化解釋自己的平庸,比較喜歡把它想成「設定可接受的水準」罷了。
所以,我們很難相信自己的身邊有「牛」存在。對我們來說,這些託辭聽起來一點都不像是藉口,都是合情合理的。你明白了嗎?不是所有的「牛」都會顯露身分,因此容易被人們忽略。
我到全球各地和人們分享這個寓言,並且聆聽大家提出的藉口與「合理解釋」。我發現,很多人其實並不打算擺脫身邊的「牛」。
為了避免改變而提出的藉口聽起來都比較好,感覺比較可以忍受,不會有罪惡感。但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擺脫這些藉口才行。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暴力。大多數的人可能比較喜歡聽我用「改變態度」、「修正行為」或「戒除惡習」這類的字眼,而不是「殺牛」。但我發現,如果你真的想成功,達到最佳的狀態,就必須對自己完全坦白。這一切就該從以真實名稱來稱呼事情開始,而不是靠著委婉或情感上可接受的替代字眼來表達。
在這本書裡,「牛」代表了讓我們一輩子平庸、無法追求應得人生的藉口、託辭、辯解、謊言、合理化解釋、恐懼與謬論。遺憾的是,我們實際擁有的「牛」可能比我們願意承認的還多。
一般來說,「牛」可以分成兩類:藉口與畫地自限的態度。藉口是以辯解、託辭與謊言的形式表示。畫地自限的態度則是以恐懼、合理化解釋、謬見等形式表現。下一章中我們將討論畫地自限的態度,這章我們先來看看藉口。
我們常用藉口解釋自己為什麼不做該做的事,或者為什麼還沒有做。藉口與畫地自限的主要差異是:我們大多不相信自己的藉口,心裡很清楚一切都不是那麼回事,只不過是為了替自己的平庸辯解、顧及顏面。
「對不起我來晚了,塞車塞得太嚴重!」
其實不是塞車讓我們遲到,我們不過是沒努力趕上時間而已。為了掩飾遲到的不安或罪惡感,只好編個藉口搪塞。然而,這麼做不僅是對自己不誠實,也對別人不誠實。
現在大家好像寧願接受這類藉口,而不是事實。我們把問題歸咎於塞車,其實是因為不想承認自己只是不願錯過最後十五分鐘的新聞報導。把話說白就不好看了,不是嗎?我們不會打電話到公司說:「我答應女兒今天陪她去戶外教學,所以會晚一點進公司。」而是直接打電話請病假。
就像所有的「牛」一樣,我們也為這些藉口付出代價:不敢放心面對說實話的後果。
藉口?我嗎?才不呢!
藉口是最常見的牛,找個代罪羔羊解釋個人的平庸,藉此迴避責任。
藉口其實是說:「我有罪,但真的不是我的錯。」
‧「我考試沒過,那是老師的問題,他沒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念書。」
‧「我的職場生涯毫無起色,因為我一直沒遇到欣賞我的老闆。」
‧「我的婚姻失敗,因為另一半從來不曾試著了解我。」
把責任交給別人承擔可能比自己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更簡單,這類藉口讓我們撇清責任。通常,我們想逃避的情境可能是成績不及格、遭到拒絕、衝突、孤單或是被批評。
想要避開這些不愉快是人之常情,但逃避也讓我們無法改正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
藉口只會讓我們擺脫責任,以受害者自居,不斷地怪罪他人而已。只要你認為錯在別人,就不會想辦法改正,畢竟又不是你的錯!你不過是個受害者而已。
以下是藉口的基本特性:第一,只要你想找藉口,絕對可以輕易找到;一旦找到藉口,你就會巴著它不放;藉口不會幫你帶來任何改變。
約翰在診斷出患有糖尿病,並且被告知需要多運動、改變飲食時,他為自己找了一堆理由:「可惜我沒時間」、「我向來都是這樣吃」、「我常加班,沒辦法早起上健身房」、「如果只吃對你有益的食物,早晚也會餓死」。他甚至還說:「反正人總不免一死,不是嗎?」問題在於,這些藉口都無法控制他的糖尿病,我希望他在為時已晚前就能夠醒悟。
可惜的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曾真正醒悟。多年前我和一位企業家共事,他是個老菸槍,抽菸是他無法控制的惡習。臨終時,他對家人說:「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讓這個糟糕的習慣要了我的命。」
第二件必然的事是,一旦講出藉口,一定會找到盟友,那是絕對的!不管這個藉口聽起來有多荒謬或不合理,你一定會找到相信它、甚至和它產生共鳴的人。他們會告訴你:「我懂你的感受,因為我也碰過一模一樣的事。」
第三件必然的事是,藉口不會改變什麼。編造藉口無法解決我們想要逃避的問題,日子還是一成不變。如果以前平淡無奇,未來也會繼續平淡下去。藉口不過就是為失敗做準備,更糟的是,每次提出藉口,就會更加助長藉口進一步成為事實的一部分。
莎士比亞說得好:「為錯誤編藉口,往往會讓錯誤變得更糟。」
如果你常用「我沒時間」做為辯解自己沒做該做的事的藉口,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自己真的無法掌控時間與生活,開始被動過日子,忙著排解接二連三的緊急狀況,再也沒有時間做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每次使用藉口,藉口就會對你產生更大的效力,最後變成事實。藉口其實是因為你不想處理成功的最大勁敵:平庸。
同理,一再重複、重申特定的想法也會讓我們遲遲無法行動,造成長期麻痺的效果。我們在不經思索下,反覆重申對生活有負面影響的想法,卻沒注意到這些想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一旦停下來質疑這些想法,就會發現有些絕對是錯的,卻一直沒有被質疑。有些想法則是以訛傳訛。某些說法因為被一再重複,已經變成大家熟悉與流行的俗語,但其實都不過是以似是而非的事實包裝的謊言。
所以,別再編藉口了!你的朋友不需要藉口,你的敵人也不會相信那些藉口的。
俗話說……
藉口經過多人迴響、多次重複,就會變成眾人接納的一般見解。久而久之,慢慢變成看似意義深遠的有趣俗諺。大家都以為這些話是對的,奉之為圭臬。然而,很多俗語不過只是讓我們無法向上提升的錯誤想法。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偷盜一次,做賊一世」……之類的俗諺不過是宣揚兩大錯誤與荒謬的想法。這些話表示(可能也是鼓勵我們相信)超過某個年紀就不太可能學會新的東西(夠牛了!),或是某些習慣或行為永遠也改不了。
這些想法不僅讓我們覺得無能為力,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改變、學習、以正面的方式調適。當我們一再聽到學者專家、父母重複這些俗諺時,就會以為這些話一定是真的,或至少不會是錯的。事實上,它們之所以變成流行俗諺,往往只是因為很多人都有那些「牛」。想想以下的流行俗諺有幾分可信度,還是只是信手拈來的藉口:
‧好心?好報
‧一動不如一靜
‧先有錢才能錢滾錢
‧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世事總不如預料好
‧小心為上
我們仔細來看其中幾句俗諺,了解它們真正的意義與認同它們的代價。例如,想像一下,我們的善行不僅得不到回報,還會因此受到懲罰的荒謬,那真是再悲觀不過的人生哲理。
或者,想像一下,你覺得「一動不如一靜」,所以寧可待在不喜歡又沒前途的工作崗位,卻對新的工作機會說「不」,這不是很不合邏輯嗎?但是很多人對這些俗諺還是照單全收,不曉得這麼做其實是一種屈就。
再來看看「先有錢,才能錢滾錢」這句話有幾分真實性。我聽過太多想創業的人就是以這句「金玉良言」為藉口,不願採取任何行動。真正的創業家一定會告訴你,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許多敢於追求偉大夢想的成功故事一再告訴我們,把點子變成印鈔機只需要遠見、決心與毅力,而不是金錢。
所以,下次引用這些世俗觀點時,先確定自己的目的不是想保護那些一無是處、只會讓我們更加因循苟且的「牛」。
|